- · 《就业与保障》投稿方式[06/29]
- · 《就业与保障》栏目设置[06/29]
- · 《就业与保障》刊物宗旨[06/29]
- · 《就业与保障》征稿要求[06/29]
就业与保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(就业与保障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虽然我自己学习还算努力,但是肯定不是最努力的,而且我的专业基础也不太好。我感觉自己的专业成绩不可能好到可以保研。不过,大学四年,我也从来
虽然我自己学习还算努力,但是肯定不是最努力的,而且我的专业基础也不太好。我感觉自己的专业成绩不可能好到可以保研。不过,大学四年,我也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专业成绩排名。
经历过短暂的心理调整,我决定努力去抓住这次机会,虽然比较渺茫吧。有人可能会说,你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。我不知道你怎么想,我只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。我当时的人生设计是毕业就工作,甚至当时都有了买房的想法了。这突然让我去继续读研,我从内心里是有点排斥的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,我们都不喜欢自己的计划被打乱,尤其是这种人生的重大计划。
大四的我
我迅速调整了心态,开始拥抱一种全新的人生可能性。经过了内心的波澜,我开始准备保研的选拔,这个竞争也是挺激烈的,我感觉基本上没有机会。选拔的晋级是大概是16进4,我的专业课排名是13,更像是当分母的。所以我也没有抱多大希望,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的选拔考试。选不上是正常的,我当时内心还更希望早点上班挣钱呢。
但老天爷实在是太眷顾我了。我们这4个保研的指标中有2个是“1+3”的,什么意思呢?就是先在学校工作一年,然后再读研。其中一个是要去甘肃执教一年,一个是在学校的学生处工作一年。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肯定不选择延期一年,去甘肃支教的指标也被前面的同学选走了。就剩下在学校学生处工作这个名额没有定了。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。可是后来有一天,学院通知我去开会,学生处的领导要来面试我们。我稀里糊涂就被选上了。事后我才知道,由于工作需要,人家需要一个男生,而我是参加面试的唯一一个男生。所以,不是我的优秀让我得到了这次机会,而是我的性别优势。我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中工作实践经验最丰富的,也是参加学生会工作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最好的。就这样,我稀里糊涂地被保研了,我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不同,变得更精彩。
大四毕业前,宿舍8兄弟在校训石前合影
上研之后,我就继续一边读书一边做家教。后来,石家庄新东方招兼职老师,我就顺利通过面试试讲各种环节,加入了石家庄新东方的团队,主讲中学英语语法和阅读。
我参加新东方全国新教师培训
新东方的工作不好做,学校对讲课的要求很高,要求老师既要讲干货讲出高度来,还要有段子,让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那种。如果试讲达不到要求就不给安排课。我那种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。那段时间我过得很辛苦。
2008年暑假班的时候,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记忆。那时候,我的课排得比较满,经常是每天8小时的课,一天的课讲下来,基本上就累瘫了。我又没有多少讲大班课的经验,只好熬夜备课。所以,经常是上了一天课都累得说不出话了,回到宿舍,还要抓紧时间备课,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。同宿舍的同学们回到宿舍我都顾不上跟他们说话。好几次备课都到天蒙蒙亮了,就抓紧时间睡两三个小时,然后起来打车去上课。
那段时间是我工作强度最大的一段时间,也是我收入最高的一段时间,更是我的教学能力飞速提升的时间。那段时间每个月收入2万左右是很正常的。就是太辛苦,那时候觉得自己出门不打车、吃饭不下馆子就对不起自己。
校园美景
转眼到了研三,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:我要何去何从?当时的形势,我可以有三种选择。
第一,进中学。这是大多数师范毕业生的选择。我们研究生能进一些重点中学,还能混个编制。但是,在中学比较辛苦,尤其是重点中学。
第二,进大学。当时,有几所外地的省属大学招老师,我们有同学报名了,最终有人去了天津的民航大学,还有去昆明理工大学的。省内的大学来招聘的都是专科和民办大学。进大学的好处自然是很明显的,体面又轻松,还能搞兼职。但是,不利的一点就是很难有编制。
不过,也有进本地大学做辅导员的,我当时是有优势留校当辅导员的,但我根本没考虑。我在学生处专职工作过,学生处就是负责辅导员招聘的。你懂的。
班级纪念日
第三,进银行。那几年,四大行都有校园招聘。跟钱打交道的工作对我们都是很有吸引力的。很多同学都去参加考试了。我家里有个叔叔在中行工作,鼓励我报名参加考试去。最后,我还是没有去考试。因为,我打心眼里不愿意离开教学工作。
第四,进培训机构。我有多年做中学辅导和培训的经验,进培训机构工作轻车熟路。新东方和几个培训机构也向我伸出了橄榄枝。但是,我都回绝了。因为我特别不喜欢培训机构的工作特点,别人上班的时候你休息,别人休息的时候你工作。而且,我也不喜欢培训机构里勾心斗角的氛围。
文章来源:《就业与保障》 网址: http://www.jyyb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7/2705.html